隨著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,如何統籌水資源保護與城市建設成為關鍵課題。中國水環境治理專家冒建華提出,將水治理系統深度融入城市建設,通過創新技術和管理模式為黃河流域發展注入新動能。
傳統的水治理往往滯后于城市發展,導致水資源短缺、水環境污染與城市擴張矛盾加劇。冒建華指出,現代城市應當轉變思路,把水系統作為城市基礎設施的核心組成部分,與道路交通、能源供應同等重要。在黃河流域,這一理念尤為重要——這里既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,也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的區域。
在實踐層面,冒建華倡導以'海綿城市'理念重塑城市水循環系統。通過透水鋪裝、雨水花園、生態濕地等綠色基礎設施,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吸納、存蓄和凈化雨水,既緩解內澇問題,又補充地下水。在鄭州、濟南等黃河流域城市,此類試點已初見成效,城市防洪能力提升的同時,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。
技術創新是推動水治理變革的另一引擎。冒建華團隊開發的智能水管理系統,利用物聯網、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,實現對供水、排水、污水處理全流程的精準監控和優化調度。在山西太原的示范項目中,該系統幫助城市節水30%以上,污水處理能耗降低25%,顯著提升了水資源利用效率。
更重要的是,冒建華強調水治理與產業發展的協同效應。黃河流域作為我國重要的能源、化工基地,面臨著工業用水與生態保護的平衡難題。通過推廣循環水利用、零排放技術,不僅減少了工業對水環境的壓力,還催生了新的環保產業。在陜西榆林,煤化工企業采用先進水處理技術后,實現了廢水近零排放,同時帶動了當地環保裝備制造業的發展。
面向未來,冒建華認為黃河流域的水治理需要更高層面的系統規劃。他建議建立跨區域的水資源協同管理機制,統籌上中下游用水需求;同時將水文化融入城市景觀建設,使河流、湖泊成為市民休閑空間和城市文化名片,實現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。
讓水治理系統真正融入城市建設,不僅關乎黃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,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實踐。通過制度創新、技術創新和理念創新,我們有望看到一條人水和諧、生機勃勃的母親河,為流域內4億多人民帶來更加美好的生活。
如若轉載,請注明出處:http://www.folar.cn/product/595.html
更新時間:2025-11-06 01:06:33